当前位置:首页>财经

北大哲学系(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日期:2024-01-19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程乐松的研究方向是“道教”。提起“道教”,大部分人的印象可能是道家、道士、丹炉。最初走上研究道教的学术道路时,程乐松的想法其实也和一般人无二。

    第一次读道经时,他坦言自己临近崩溃边缘,“这简直不符合我们最基本的理性认识”。后来他才知道,“道家”与“道教”一字之差,却是根本上不同的两个领域。我们常言的“道教”重在笃信,重行不重知。把它作为一种宗教,更像是一种学术工作需要,是为了解释“道”在中国古代知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9世纪以来,对道教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西方的汉学传统。国内的道教研究起步很晚,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设也很不完善。北大是国内少数开展道教研究和教学的大学之一,北大哲学与宗教学系的道教专业常常是几代“单传,是学者人数意义上的“继往圣绝学”。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程乐松第一次明显地感到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性,缘于两位海外汉学家的到访。

    1999年10月、11月,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和莱顿大学的两位汉学家柏夷和施舟人相继到北大校园做讲座。他们介绍道:

    世界确实对来自古代中国的神秘“道教”兴致勃勃:全球数十位优秀的汉学家当时正在尝试为总体接近六千卷的《道藏》做全面的内容提要。这项工作开始于1972年,在持续了32年之后,形成了千余页的著作,它让西方人可以全面了解道教这一中国宗教传统的经典世界。

    另一方面,道教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全面呈现了中国文化的腠理。施舟人先生说,道教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库。通过道教这一独特的视角,可以全面理解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与生活实践,从宇宙图景到生活礼俗,道教为解码中国文化提供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进路。

    程乐松说: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程乐松著作:《即神即心:真人之诰与陶弘景的信仰世界》

    毫无疑问,道教研究的根基和土壤就是在中国,因此,理解自身文化的责任要由本土学者来肩负。在研究中,程乐松愈发体会到这种独特的价值。2011年,程乐松调回北大哲学系任教。谈起回到母校任教的原因,他说:“我知道我是来接班的。”

    道教研究门槛颇高。研究道教,就是尝试解码古代人鲜活的生活,切身理解他们的观念世界和生活选择,需要相当宽阔的知识面以及庞大的知识量。所以,程乐松常说,从学科研究知识门槛的意义上,自己一直在“入门”。

    他发现道教真正的难题之处在于它“难以进入”——道教的整个知识结构与表述方式和现代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整个道教的经典就是一种“重叠的隐喻构成的文本”。

    它要求研究者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知识有非常熟练的掌握。不仅仅是制度史,还有文化史、智识史。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程乐松在学术会议中

    但仅仅了解这些还远远不够。程乐松说:

    时至今日,程乐松也时常去旁听中文系、历史系的课程。最近,他甚至去上拉丁文课程以加深对西方宗教的理解。“道教入门太难了。”程乐松说:

    完成自我建构之后,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要进行道教研究、研究路径应该如何展开、研究目标是什么。在教学中,程乐松一直强调两点内容:第一点,历史中的所有人都是活生生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观念。对于他们来说,种种生活常识作为知识基础来帮助他们达成信仰,进而决定他们的人生选择,并产生某种历史效果。

    第二点,研究道教时需要明白背后的知识系统是怎样构成的。道教研究者通过阅读、整理大量的文献,得出结论。这些结论实际上是理解框架,这个框架应用到不同学科中间的时候,不同学科就会呈现出新的活力来。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程乐松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讲述活动上

    这两点也是程乐松希望学生读书时注意的。精读和泛读需要分开,对于自己专业的核心材料一定要精读,二手研究和方法论则了解核心观点即可。

    以阅读《道经》为例,如果读第五、六遍时感觉还和第一遍一样,说明你对其核心内涵和叙述架构还没有准确的把握。然而,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贯通感就会逐步呈现,代表着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诠释框架正在逐步成型。

    和许多其他冷门学科一样,道教研究“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程乐松说:

    程乐松在北大度过了本科、硕士生活。他回忆起自己的校园生活,觉着是“极其普通”的。校园中能轻易找到每一个方面都比自己厉害的人,这反而使自己获得一份从容。

    程乐松对于研究学问之外的事情并不那么在意,很多事情都是顺其自然的。就像他在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写的文章《味道与言道》中写道的: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程乐松本科时期

    “不着痕迹”地潜移默化,这是北大对北大人产生影响的方式。北大塑造着程乐松的思考方式和他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提供的宗教学研究方法的阅读材料,他大都曾在北大读过。博士生涯似乎只是短暂地在另一个地方遥望北大,继续北大的生活。

    博士毕业之后,程乐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把他招进人大的方立天先生和张风雷老师,也都曾在北大求学。方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北京大学,沉潜佛教思想,承继北大哲学系史论结合的学术传统,耕耘数十载,对中国佛教哲学做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同样地,张风雷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北大哲学系,他也是北大哲学传统的承继者。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程乐松在会议中

    2023年1月,程乐松有了新身份,他出任北大哲学系系主任。传承着北大哲学的传统,他将继续牵引着一届又一届的“小燕子”们,一同走入进这千百年来沉淀着的智慧中,增添活力与热闹。



    聚焦选择北大的优秀归国青年学者

    他们的鲜活故事折射出北大校园文化精神

    生生不息的脉络传承

    从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那份独具的追求卓越

    报效家国的情怀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

    撰稿:孙可心

    编辑:来星凡、姚月

    采访:孙治宇 来星凡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杨新颖

    责编:黄昭华

    北大教授程乐松:我从未离开这里

    <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