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货币

数字人民币(三大数字货币的比较分析:比特币、天秤币与数字人民币(上))

日期:2024-04-24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数字货币的兴起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历史性趋势,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回顾了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选取比特币、天秤币以及数字人民币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货币,对其设计理念和特点、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应用场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并对未来数字货币如何设计、推行和发展提出启示及展望。

    文章发表于《国际金融》2024年第3期。本公众号分上下两篇推出,此为上篇。

    对数字货币的探讨不可避免地涉及货币本质。从货币的功能来看,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价值储藏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已经得到共识。然而,对于何种职能更接近于货币本源,及货币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主流观点坚持商品货币说。从最早的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穆勒、马克思以及弗里德曼,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货币学说以及现代主流货币理论都认为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本质是出于交易需要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是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根据这一理论,货币最初始以及最重要的职能是充当交易媒介,因而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实质影响,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中货币中性说的主要依据。

    近年来,作为非主流观点的债务信用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主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只见价格,不见货币(韦森,2016)。货币最早在物物交换中的使用并未得到考古学、人类学证实,相反货币作为记账单位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历史证据日益显现(Graeber,2011)。因此,麦克劳德、白芝浩、凯恩斯、熊彼特等代表性学者坚持货币的债务属性,认为货币作为记账单位是其最为重要的职能,最初起源于对债权债务关系的记录。货币本质是可转移的债务或信用,背后是债务和信用制度的支持(韦森,2016)。根据这一观点,货币与国家信用密切相关。正如克纳普的货币国定论认为,货币是国家的产物。由政府信用支持的货币具有债务法定性、发行广泛性以及流通强制性的特征。另外,货币的核心功能是组织生产,能够发挥经济调节功能,从而支持货币非中性。后凯恩斯经济学家进一步将货币国定论发展为新货币国定论,或称为现代货币理论,提出主权国家具有无限偿债能力、税收驱动货币、不追求财政平衡等观点。

    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都是货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支持下货币更为虚拟化的表现。从主流观点来看,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需要满足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等职能。这意味着数字货币应能够广泛被民众接受并且流通,同时数字货币应当拥有价值基础,能够保持较好的币值稳定。这是判断数字货币能否成为货币的重要依据。若从货币债务论来看,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则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国家信用支持。从比特币开始,数字货币的发展衍生出完全去中心化、半中心化以及中心化的不同路径,对货币本质的探讨可能会影响未来数字货币的演进方向。

    此外,数字货币不仅会对本国货币产生影响,其虚拟性和易于跨越国界的天然属性也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时期货币的表现形态塑造特定历史时期的货币体系。当前,数字货币在设计理念和实际运用中具有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优势可能会对现有货币体系产生影响。尼克·巴蒂亚(2021)分析认为,比特币的出现可能会重塑一个新的货币体系。在该货币体系之下,第一层货币是比特币/美元(功能类似于黄金);第二层货币是央行数字货币、比特币存款、稳定币;第三层货币是基于原子交换机制的稳定币。有学者提出与其不同的观点,认为比特币在未来货币体系演变过程中重要性要弱于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例如,张明和王喆(2023)认为,从目前的数字货币主流形态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代表的国家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路径,和稳定币代表的私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路径更有希望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一定角色,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则可能性较小。

    三大数字货币的比较分析:比特币、天秤币与数字人民币(上)


    目前,全球关于数字货币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能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实现支付交易、财富储藏、记账流通等功能的机制体系,可称之为数字货币。该定义将数字货币等同于“电子货币”,把支付宝、微信钱包等互联网支付工具也纳入数字货币的范畴(Adrianand Mancini-Grioli,2019)。更多的学者认同狭义的定义,即数字货币是综合运用密码学、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精密的数学模型和大量的加密计算为基础,以实现货币的各类职能,但又相对独立于传统货币系统的一种金融科技(姚前、汤莹玮,2017)。这种定义排除社区虚拟币、在线支付等早期的众多互联网金融业态。对于数字货币概念与电子货币、加密货币、虚拟货币等概念之间的关联和区别,Bech and Garratt(2017)根据四个关键属性建立“货币之花”模型,对创新的货币形态进行更为明晰的分类。数字货币根据发行主体又可分为私人数字货币和中央数字货币。

    回顾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其萌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David Chaum(1982)首次提出“数字货币”的概念并研发第一种数字货币——电子现金(e-Cash)。然而,e-Cash仍以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为基础,定位于以银行为中心的货币体系。e-Cash运行到1998年后宣告终结。2008年,比特币的问世标志着数字货币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私人数字货币由此兴起。下文将对全球数字货币从比特币到稳定币、从私人数字货币到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国际金融危机后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中央银行信誉遭受质疑。在此背景下,中本聪在2008年提出去中心化的加密电子货币系统——比特币(Nakamoto,2008),并由此诞生区块链技术。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世界正在进入数字货币时代。

    事实上在比特币问世的最初几年里,其影响较为有限。2011年,随着数字货币交易市场的兴起,比特币价格持续攀升。这吸引许多机构蜂拥推出各类以“区块链”“去中心化”为噱头的数字货币,模仿比特币的“挖矿”方式获得初始货币,试图利用分布式记账方式绕开政府监管,打破央行货币垄断。近年来,私人数字货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仅币安一家平台上就有约300种数字货币进行交易。当前,市值排名靠前的数字货币包括比特币(Bitcoin)、以太坊(Ethereum)、泰达币(USDT)等。

    数字货币的井喷式发展带动区块链技术及其自身的迭代升级。以太坊(Ethereum)的出现标志着区块链智能合约时代的到来。DanielLarimer又进一步发明商用分布式应用设计操作系统(EnterpriseOperationSystem,EOS),安全性和计算效率不断提升,应用领域越来越宽,也细分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等。另外,对比特币的设计调整与改进衍生出许多“分叉币”,例如,市场上较为活跃的莱特币(Litecoin)、狗狗币等。比特币的分叉过程伴随着对未来技术发展路线的争论以及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2017年比特币区块链发生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硬分叉,诞生新币种比特币现金(BitcoinCash)。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存在货币属性低、价格波动风险高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已发行的数字货币都是由私人部门控制的,其流通在世界各国都被施以严格限制,仅能作为线上交易所中的投资或投机品,货币最基本的功能——支付功能薄弱(杨晓晨、张明,2019)。另外,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具有极大的价格波动性。最初比特币价格仅有0.00076美元,在2021年最高曾达到68930美元。但是,比特币价格多次暴涨暴跌,在面临黑客攻击、监管趋严等冲击时,其价格跌幅屡屡超过50%。

    面对比特币价格的大幅波动,以法定货币或稳定资产为支持的稳定币开始引起大众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Facebook所提出的天秤币(Libra)方案。天秤币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次跨境稳定币的设想和尝试。2019年6月,美国公司Facebook发布白皮书,将推出加密数字货币——天秤币(Libra),尤其强调其支付功能,并与一篮子法币资产挂钩,力求成为能被普遍接受的全球性数字货币。这一稳定币方案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但各国普遍不认可。为寻求监管部门的批准,2020年4月,Facebook新版白皮书对原Libra设计进行更改调整,并将天秤币2.0方案更名为Diem。然而,Diem项目仍面临重重阻力,2022年2月Diem项目终止,其相关资产被出售给美国加州银门银行(SilvergateBank)。

    天秤币虽然最终停留在方案阶段,但其产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天秤币的出现使得稳定币的数字货币方案逐渐得到认可,以主权货币、大宗商品、数字资产等进行背书的稳定币相继出现。特别是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以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稳定币的市场交易量出现快速增长,并远远超过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

    三大数字货币的比较分析:比特币、天秤币与数字人民币(上)

    在数字货币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国央行并未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发展,更多是对数字货币风险的防范。数字货币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对传统央行法币体系的影响和冲击难以估量,使其存在着严重的泡沫化倾向。特别是在比特币价格飞涨并带起一大批“空气币”的影响下,各国为规避数字货币带来的风险,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有的国家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2017年,日本实施《资金结算法》确认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法律地位。美国、韩国等对从事数字货币服务的机构进行许可证管理,与其相关联的金融机构也被纳入监管范围,对数字货币服务利润课税。

    自从Facebook发布天秤币白皮书,Libra的超主权特征引起各国监管者警惕,其产生的鲶鱼效应进一步推动全球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应对私人部门数字货币的冲击,维护各国货币主权,多国央行开始研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CBDC)的发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约86%的央行正在研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60%的中央银行正在开展相关技术试验。2016年4月,在伦敦大学的技术支持下,英格兰银行推出法定货币实验RSCoin项目,此后许多国家陆续进入CBDC。根据可访问范围,CBDC可以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类型。批发型CBDC主要面向特定金融机构,用于大额结算,许多国家选择合作开发。例如,2016年9月,欧洲央行联合日本央行开展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Stella项目。零售型CBDC面向公众,主要用于解决日常小额支付问题。2020年,瑞典央行推出的电子克朗(e-Krona)是全球首个“零售型”的央行数字货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零售型数字货币研究,如数字人民币e-CNY、数字法郎e-franc等。

    中国是最早开始研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之一。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便开始论证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组织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2019年11月,DC/EP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基本完成;2020年4月,部分银行开始内部测试。DC/EP现根据国际惯例更名为数字人民币(e-CNY),其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是具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数字化形式的法币,与普通人民币等值、与银行账号松耦合,在提高支付流通便捷性、防伪性的同时,增强安全性。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在多个省(市)试点。

    随着私人数字货币冲击及全球疫情因素的叠加,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入竞赛状态。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态度出现较为明显转变。2021年,美国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启以CBDC技术实验为核心的Hamilton计划,目前该计划已低调完成第一阶段测试并计划开启第二阶段。2022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与数字货币有关的、全面彻底的跨部门研究,探索创立官方数字美元。白宫强调政府将“研究和发展潜在的美国CBDC设计和部署选项”置于“最紧迫”的位置。2022年5月,美联储发布关于央行数字货币主题的白皮。对比而言,中美央行数字货币在法律定位、运营架构和功能设计方面基本一致;在研发进度上,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度快于美联储,这反映新一轮货币竞赛中两国角色的差异(张一平、马瑞超,2022a)。

    当前,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政府部门,数字货币的发展都受到广泛的关注。未来国际金融的竞争可能聚焦于数字金融,乃至更为核心的数字货币领域。在此背景下,厘清数字货币的设计理念、特征、局限性和未来前景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