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商业

城市里-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日期:2024-01-17

来源:玫瑰财经网

浏览:

    2020年,上海外滩美术馆曾发起过一个长期的社区项目“客堂间”——上海话里“客厅”的意思,意图建立一个美术馆与社区之间的“公共会客厅”,试图考察并记录逐渐消失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群和故事,构建与该区域相关的文献档案,关注在这个区域内工作生活的普通人。项目的发起人、前上海外滩美术馆教育主管郑佩菡,在“客堂间”之后对社区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持续探索。今年秋季,她分别以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身份,参与了莘庄城开·莘社区、黄浦西凌家宅社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区艺术项目,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与启发。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到郑佩菡进行分享。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与新社区一起成长——城开·莘社区“社区驻留艺术展:+”

    2023年10月,我以策展人的身份加入了城开·莘社区第二季艺术驻留项目。

    第一次进入到这个位于闵行莘庄商务区西北角的社区时,我真正意义上地惊呆了——这个去年才开放入住的人才公寓社区,住户大都是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社区内人宠都可以撒欢的大片草地、随时欢迎聚会的露天烧烤架、餐厅便利店健身房一应俱全,它还非常宠物友好,有着爱宠人士梦寐以求的宠物公园、宠物幼儿园、甚至在12幢公寓楼中专门设立了宠物友好楼——据说隔音效果比其他楼更好。这样新潮的社区是我从未见过的,更不用说这里还有一个由窗画廊合作塑造的社区艺术空间——白箱空间。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落日下的白箱空间一隅,它位于楼宇间、利用了闲置的餐厅一层空间,主要的展陈都依托于一个个巨大的白色箱体,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艺术空间

    在这里,我见到了两位驻地艺术家——xx组合的刘沁心与吴欣子。沁心带着她的狗狗和欣子一起,就居住在这个社区内的宠物友好楼内。在居民眼里,她的第一身份是居民、是“欧普(狗狗名)妈妈”、最后才是艺术家,很多人直到开展才知道原来她是在社区驻地的艺术家。这是这个项目中非常宝贵的部分——艺术家真的以居民的视角在看待这个社区,她们与社区一同成长,这些独一无二的观察和与社区的紧密连接,赋予了她们作品极强的在地性,也引起居民们极强的共鸣。

    刘沁心的作品以主观个人视角辐射社区,横向挖掘2023年的当下,《窗外》、《驻地日记》和《在家里就躺平吧》等作品都与她在这里驻地的经验有关。吴欣子的作品从集体视角出发,纵向观察不同年代与不同人群。在这个过程中,她们还融入了本地非遗及社区环保共创。《理想世界》以问卷调查和居民共创的形式,呈现了大家心中的理想城市沙盘;《感官地图》带领社区居民以不同感官探索这个社区,社区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或是一闪而过的瞬间被重新发现和记录,让每个人对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有了新的认识。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刘沁心与作品《窗外》,通过记录个人感受的以及和社区居民的共创,以融入莘庄非遗钩针的“纤维艺术”为媒介,探索和讨论生活空间与居住者的连接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观众翻看刘沁心作品《驻地日记》

    艺术家吴欣子的作品《四代莘庄:2023》通过文献研究,以“模型”和“虚拟日记”为媒介,呈现社区的变迁,探索年代变化下的莘庄与居民的集体感受、人与空间变化之间的互相影响。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吴欣子与《四代莘庄:2023》

    我为展览取了“+”这一名字。“+”的符号多次出现在莘社区与作品中——地面、公共座椅、装饰柱和编织纹样中,它既可被看作“十字轴”,体现了两位艺术家纵横视角在2023当下的交织;又可被看作“加号”,代表着艺术家与社区互相叠加的成长过程;它也是两位艺术家组合名“XX”的翻转,宛若艺术家们在此社区内探索的身影。我赋予它JIA的读音,也是在驻留期间感受到的社区之于居住者们“家”的意义。通过此展览,希望大家能观察到一种社区与艺术“同居”的自然发生,重新思考居住空间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我想,这也是艺术之于社区的意义之一——对抗“附近的消失”,让人与人、人与居住空间重新产生有机的连接,并打开日常之外的新可能。

    圆桌讨论中,城开·莘社区运营总负责人袁轶婷分享了社区建设与艺术的连接。她提到,在城开·莘社区建设伊始,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和艺术相关的部分,但因为入住者们的交流和对社区的观察,逐渐生发出了和艺术相关的内容,所以在现有的结构里加入社区的艺术空间——和居住者产生连接,创造社区居住者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作为运营者非常重视的。

    让老社区焕发生机——西凌家宅社区“走进亲爱的小店”

    如果说在城开·莘社区做社区艺术,是与一个年轻的新社区共同成长,那么我在同一时间段在黄浦区西凌家宅路参与的另一个社区艺术项目“走进亲爱的小店”就是尝试给老社区带来新的生机。

    西凌家宅全长350米,却有80家小店、烟火气十足。这个由大鱼营造与半淞园路街道牵头、联劝公益基金会提供支持的这个项目,希望通过艺术项目的介入,为社区带来新的视角,也让这条街的小店与居民产生更广更深的连接。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西凌家宅路

    我作为五组艺术家的其中一位,在第一次来到这条街进行调研时,就对鳞次栉比的小店们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大部分小店都与“食物”有关:能买到本帮菜的熟食店铺“佬街佬味”、生煎包颇负盛名的十年老店“全启和”、平价面包之神“苹果花园”、香喷喷的“果木烤鸭”、让生鱼片爱好者狂喜的“京者三文鱼”、秋冬代名词“四海栗子”、菜市场里在十月肥美的大闸蟹们……从生鲜到蔬菜水果到熟食零食面包蛋糕一应俱全,它们带给了居民极为丰富的选择——你甚至会在20米内看到4家熟食店,这样的密度在大部分社区都很难看到。

    食物是与这个街区生活的人最紧密连接的东西,也承载着很多的故事与记忆。平时做插画创作的我,本来就对生活化的主题感兴趣。这么多小店,居民们会怎么选择他们购买的食物来源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有没有哪些小店因为和居民产生了个人化的连接,而变得更特别一点我想要探究这背后人与人的连接以及记忆。此外,在与大鱼营造的金静聊过后,我也将个人调研探究后进行创作的思路,拓展为了加入居民共同创作。于是,我的“今朝切滴撒”(上海话,意为今天吃什么)拉开了帷幕,我希望通过聚会、分享、创作、游戏,与在这里的居民和店家一起探索和记录这条街上的美味,加深与这条街区、与这些店铺、与他人的连接;也希望能给店家带来正向的反馈和支持。

    11月,我做了三场“今朝切滴撒”百家宴活动,邀请参与的居民朋友们用我给的一小笔“觅食资金”,去到西凌家宅路的小店内,买回来自己平时最爱吃的食物,而后在西凌营造站内,大家一起吃饭,既分享食物,也分享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感受。在活动的结尾,我会让每位参与者画下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一道菜。

    食物与聚会产生了比我想象中更快速而紧密的连接。我的活动是在街坊群里去进行免费招募的,第一次来的几位居民朋友基本都是之前参与过大鱼营造在这个区域内举办的其他活动,也有同项目内的其他艺术家伙伴。第二次活动招募时,开始有新的居民朋友加入——是几位可爱的阿姨,而且她们互相之间也因为其他社区活动相识。这使得第二次活动氛围极其热络,用参与者月亮阿姨的话说“像过年一样开心!”。每位阿姨都说希望能再有这样的聚会、再一起吃饭一起画画——她们也用实践说明了这是真心,在第三次“今朝切滴撒”百家宴的招募信息刚发,几位阿姨再次报了名、半天之内连带着我增加的名额也迅速报满,和第一次招募时花了好几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今朝切滴撒”百家宴参与者们一起“觅食”,阿姨们精打细算,誓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儿上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第二次“今朝切滴撒”百家宴活动合影

    西凌家宅路的居民们以老年人为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也有的是为了替子女照顾小孩而搬来了这里。丰富的店铺资源为她们的老年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我也看到了她们对于“陪伴”的渴望和精神的需求。有阿姨曾经悄悄地和我说,因为年纪大了,像同学聚会已经少之又少,而亲情也日渐淡漠、少有亲戚聚会,因此,她对于我带来的聚会格外珍惜,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光。在一次次地到访这个街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条路上最热闹的地方是“乐荟苑”,它类似于老年活动中心,每天都会办不同的活动比如合唱、健身操、智能机学习等,社区里的老人们在这里试图找到陪伴和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

    在活动之外,我也选定了4家深受居民喜爱的店铺(果木烤鸭、金陵蜜汁糖藕、蓉姐老广食材、扬州狮子头)作为我个人社区艺术创作的蓝本、也是后续的展场。我还创作了四幅对应的插画作品,并将活动中参与者对于店铺食物的感受一并呈现。在与四位店主沟通布展事宜时,感觉店主们虽然不太明白展览的目的与意义,但都非常乐意将我的作品放在自己店内,她们说“觉得很有趣”“感到了对自己店铺和手艺的肯定”。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放在店铺内的四幅插画作品

    展览开幕后,也有店主和我分享,会有顾客驻足停留看我的作品,并且询问“是谁的画这么可爱”“是手绘还是用电脑”甚至有家长问自家小朋友“你画得出来吗”这些真实的反馈也鼓励着我。在我的畅想中,希望通过活动中共同的探索和互相的推荐,让好吃的小店们得以被更多知道,再通过我的作品及居民共创,让他们能在某种意义上被肯定被看见。小店和居民们的交流往往可能是短暂的,就在购物的那几分钟内,但小店的背后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可以产生更深远的连接,而在这个项目中,我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记录者、更是小店与居民间的桥梁,意图创造更多可能性。能给居民和小店都带来一些新发现与收获,便是我在这个社区艺术项目中感到最有意义的事。

    未来的社区艺术项目,会往哪里走

    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两个截然不同的社区艺术项目,带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与思考。

    在受众者主要为年轻人的新社区城开·莘社区里,大家因为兴趣而聚集,对于艺术项目在社区的呈现接受度高,且因内容而愿意参与其中。而在受众主要为老年人的老社区西凌家宅路上,大家会因为兴趣、但更多的是希冀陪伴而聚集,即使并不完全了解艺术项目来龙去脉,也以自己的方式认真而用心地参与。前者的社区运营团队致力于提供最前沿的硬件设施,并思考社区居民的喜好,力求能让居民尽可能地与居住空间产生连接、有更大的黏性不离开。后者的运营者们,即政府团队,也在尽可能地以微更新的方式美化居住空间,并通过合作带来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内容。对于腿脚不那么便捷的老年朋友来说,居住的这方圆几百米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区艺术项目的加入,为居民们带来了重新看待自己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同时,居民们的参与与视角分享也帮助社区艺术项目变得更完整、更落地而不悬浮。近两年,社区营造与社区艺术引起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个领域。希望多样化的社区艺术项目能为社区带来更多的活力,更能看到与尝试解决一些社区困境。

    (图/文 郑佩菡,艺术创作者&教育者、前上海外滩美术馆教育主管)

    本周主题推荐

    书|《宜居的距离·关爱城市的理念》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城市设计理论,本书并未采用将城市看做一个整体俯瞰式的视角,而是从城市的内部着眼,采用公民的观点,重新审视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效率、经济和卫生的名义下,我们工作的地方、娱乐的地方、学习的地方、睡觉的地方都已经走向了专门化。而作者在书中断然提出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专业区域的传统做法,重组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和治理形式——这是一种与社会以及当代城市的不平等现象作斗争的形式。在城市中为某些特权社区所独有的邻近性的优势,今后必须扩展到整个城市,成为所有公民的权利。

    书|《艺术社区在上海 : 案例与论坛》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什么是艺术社区如何让艺术走进更多社区如何让市民参与其中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会志愿者在艺术社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书是“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的展览文献和论坛演讲文献汇编,可以从中了解到“艺术社区”的概念和实际案例。

    书|《长寿的代价》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约翰·利兰刚刚结束婚姻,父亲早已去世,现在他要独自照顾年迈的母亲。他逐渐发现一些独属于老人以及与老人相处的问题,于是他带着一系列疑问追踪并贴身采访六位高龄纽约老人,时间持续整整一年。在书中,约翰以记者的生动笔触,如实记录了老人的生存现状,关注议题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后的艰难,老年人的孤独感,独居的困境,养老的保障,养老院的体系设置,医疗的局限,生前遗嘱的意义,与配偶子女的情感与矛盾,以及如何过上自主、快乐、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书|《菜篮子革命》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所谓“共同购买”,就是集结关心自己、关心环境、关心生产者的消费者,依生活需求,寻找有共同理念的生产者,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生活材料;也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话,解决彼此的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并非只是单纯买与卖的关系,更是因为有着相同理念而结合的伙伴,是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台湾地区的一群妈妈,通过共同购买,用集结的消费力改变世界,用合作的力量改造社会。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分享会|《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巡礼》新书发布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馆信使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数万候鸟来沪歇脚,最美观鸟季来了”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ALLinBLOOM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万物之镜:科技与艺术视角的生物多样性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2023上海书籍设计艺术展暨第十二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上海获奖作品展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书香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ASE读书会第十期暨2023年末圆桌讨论:做不一样的书——出版的无限可能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ASE FOUNDATION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信步西东——纪念童寯逝世四十周年绘画研究展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幽玄之路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游牧在南方:河流、隧道、湿热、星群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坪山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陈丹青、冯良鸿、马可鲁三人展《黄浦江,什刹海,哈德逊河》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Yingspace应空间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带你去找夜生活——城市非传统文化空间的探索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城市专家侃城市微信公众号

    线上论坛|重识“地方感”:来自地方和田野的对话

    社区里的艺术碰撞:一周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相关文章阅读

Copyright (c) 2022 玫瑰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7019481号

玫瑰财经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玫瑰财经网不保证该信息(包含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